您现在的位置 :八百米考试网教育学习语文学习初中语文学习初中课堂实录《吆喝》课堂实录

《吆喝》课堂实录

日期:11-01 22:06:02|八百米考试网| http://www.babaimi.com |初中课堂实录

《吆喝》课堂实录,本站还有更多关于初中课堂实录,课堂实录的文章。
正文:

  
  一、引入“吆喝”
  【师】刚才同学们欣赏的是老北京的几处风景。有人说在北京住上一辈子,也读不完它的历史;也有人说,只要在京城胡同遛上一圈,就等于逛了一回民俗博物馆。如果用两个子来形容北京的特色,你会用哪俩字?
  生(自由地):古老、沧桑、悠久等
  【师】对!都挺概括的。也有人说是“京味儿”,比如北京人的那张嘴呀,就挺有“京味儿”的,不但能吃、能喝、更能说。今天我们就来听听老北京最有特色的声音——吆喝[板书]。
  【师】(转身随口问)什么叫吆喝?
  生(较齐、响亮):叫卖的声音。(导入环节,由学生直观的思维到“概括”的抽象思维,而概括又是思维中的核心要素,这样有利于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
  二、初读“吆喝”
  【师】课前大家都已经读过课文了,现在,让我们再把课文浏览一遍,找一找课文里都叫卖些什么物品,请用圆圈将他们一一画出来。(对学生的要求具体,这样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习惯养成。)
  (生阅读课文)
  【师】你发现了哪些物品?(这一问题很简单,这在开课的时候,有利于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为后面上课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生1:大米粥、油炸果、青菜、花、馄饨、硬面饽饽
  【师】专找吃的。
  生2;还有烤红薯、青菜、小金鱼儿、蛤蟆骨朵儿
  【师】差不多也还是吃的。
  生2:还有乞丐、荷叶糕。
  【师】大家找得很快哦。玲琅满目的商品真是应有尽有。借用《口技》里的一句话,形容?
  生(较齐):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老师很关注学生语言的迁移运用。)
  【师】老北京的吆喝多,涉及的行业广。据老人们说,老北京有整整368种吆喝。北京人足不出户就可以在家门口置办各种生活必需品。在课文第四段里,作者用了一个精辟的比喻来表现这一现象,他是怎么比的?一起欣赏一下。(教师善于运用不同的语言形式来引导学生理解,要是让学生换一换,那么对言语的情境性就会有更深的理解。)
  生(简单看了一下,顺口就陆续读了出来):“白天就更热闹了,就像把------”
  生1:我觉得作者采用这个精辟的比喻,形象生动地将吆喝的商品种类繁多,应有尽有的特点表现出来了。
  【师】吆喝涉及这么多内容,课文却杂而不乱,作者是怎么引出这么多物品的?(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关注作者行文的思路,而且又在前一问的基础上进行的,很有意义,这也是读懂文章非常关键的一个问题。)
  生1:我觉得作者是按照从早到晚的顺序写出来的,比如课文第4段写到了“从早到晚”,第五段写早上的,第六段写晚上的。
  【师】仅仅是从早到晚吗?
  生1:还有按照“春夏秋冬四季”的顺序。比如课文第十段。
  【师】其实,将两位同学的观点结合起来就可以看出作者有意安排了什么顺序?
  生:时间顺序。(看到众生点头。老师不再纠缠于此,只是提示同学划出几个表示时间的词语即停。)(让学生划出表示时间的词语,这很重要,有阅读策略的渗透。)
  【师】这一种种物品,这一声声吆喝,让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北京城?(老师有意识要让学生形成整体阅读感受。值得很多老师学习。)
  生(自由地):热闹的北京城、繁华的北京城、幸福的北京城等。
  【师】大家的感悟力想象力真强,初读课文,就读出了——热闹的街巷,丰富的物品,北京人的早晚四季的生活场景。的确,读吆喝就是读市井生活、读吆喝就是读市井风情。市井风情[板书]。www.babaimi.com
  三、三读吆喝
  一读:体会吆喝的声乐艺术
  【师】:文中哪一类物品的吆喝介绍最多?
  生:(齐说)吃的。
  【师】是呀,关于北京特色小吃介绍的最多。不奇怪,民以食为天嘛。据说,老北京光小吃就有六百多种,流传到现在也还有一百多种。
  生(好多在惊叹):哇
  【师】对啊,有机会快到北京城去,也许以后再想吃到这种风味儿小吃就难了。
  【师】现在,请大家暂时收收心,先进一步来品读吆喝的滋味。请同学跳读课文,用波浪线或记号笔画出关于吃的吆喝词,再看看,哪一句吆喝,让你一听,就直流口水了?(让学生以“感觉”来体会文字的美,真好!)
  生1:我最想吃的是荷叶糕。因为我喜欢吃甜甜的,软软的东西。
  【师】那就卖一次吧
  生1:一包糖来---荷叶糕!(忽高忽地的特点不太到位)师暗示他尝试一遍,结果吆喝得比较成功。
  生2:我喜欢炸豆腐------
  生3:我喜欢栗子味的白薯。因为这两样东西我都喜欢吃,这样我就可以只吃一样东西,花一样钱就尝到两种口味了。
  【师】真是精明的女人。精打细算,没什么不好!
  生4“馄饨——开锅”,这句最吸引我,我仿佛看到那冒着热气的锅里,馄饨薄薄的皮,大大的馅,在深夜里吃上一碗很舒服。
  【师】呵呵,热腾腾的,晚自习以后吃上一碗的话,多美!
  生5:“蒸儿又炸,油儿又白搭……”我喜欢这个,但是不知道叫什么。
  【师】哦,好奇,尝鲜的心理。为什么让你流口水?
  生5:这段吆喝里介绍了制作的过程和方法,让我觉得很好吃,蒸了又炸,放的油又多,肯定很香。
  【师】嗯,口感也酥脆,介绍这么具体,吃了放心。
  生6:我喜欢买小蝌蚪。
  同学笑着指出:要找吃的!
  【师】呵呵,看在作者曾经把它给吞了的份上,就让你说吧。
  生6:我其实是喜欢玩笑蝌蚪。
  生7:“喝了蜜的大柿子。”很甜。
  【师】你从哪里看出了甜?
  生7:“蜜”字写出了甜
  【师】除了甜还能读出什么?还有哪个字用得特好?
  生7(其余同学也附和):“喝”用得好,用拟人方法,柿子喝了蜜,肯定很甜,又大又甜,汁水多。
  【师】厉害!一个字就品出了味甜、汁多、个大。能不能试着读读,读出味甜,汁多,个大的味道来?
  (生试读、师点评、生再读)
  生8:“烤白薯哇,真热乎!”课文里说了,北京冬天很冷,卖烤白薯的喊一声热乎,又能吃又能暖手。
  【师】烤白薯这么诱惑人?我们一起来读读,读出诱惑。
  (齐读烤白薯这一段.)
  【师】哪些字要重音读,以便让人感受享受一般的感觉?
  生(齐):还可以拿出来大嚼一通
  【师】对,重音用得好,真有被诱惑的感觉。
  【师】(自言自语一般)奇怪,我最喜欢的葫芦怎么就没人卖!
  生9:“葫芦——刚蘸的!”让人想到这葫芦新鲜,一定很甜,很好吃。
  【师】不同的吆喝人,方法不同,用词也不一样,课文还有一处也是说葫芦,老师觉得也很让人眼馋呢。
  生10:“葫芦——冰塔”用了一个比喻,写出了葫芦晶莹剔透,咬上去一定很脆,很好吃。
  【师】不错,这种感觉是从哪个字品出来的?
  生齐答:冰
  【师】那还有一个字呢?
  生11:“塔”,写出了形状,一层一层的,由大到小。
  【师】其实在老北京厂甸的葫芦儿,卖葫芦的还有这样吆喝的,“葫芦——扛串儿……”看,这可真是老北京才有的特色风味儿,特色风情呀。www.babaimi.com
  【师】这小小的吆喝词,真可谓手法多样,贴切生动,不时借个比喻、拟人、来点夸张;不仅写味儿、还写形状、写色彩。平实中透着儒雅,质朴又不失鲜活。这些诱人的吆喝,老北京人可不是读出来的,他们是……(这里的总结很好,要是这些总结词在前面与学生的交流过程中渗透的意识更强,那么教学的效果应该会更好。吆喝不只是的文字的艺术,还有“声”的艺术,但是这“声”的艺术可以与前面融合起来教学。)

[1] [2] [3]  下一页


如果觉得《吆喝》课堂实录不错,可以推荐给好友哦。
本文Tags: 课堂   初中课堂实录课堂实录语文学习 - 初中语文学习 - 初中课堂实录
联系我们 | 热门专题 | 建筑工程 | 会计财务 | 职业资格 | 医学考试 | 外语学历 | 下载中心 | 范文中心 | 作文大全 | 中小学教育


Copyright www.babaimi.com
共享资料考试资料共享公务员考试试题会计从业资格考试试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