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八百米考试网教育学习语文学习高中语文学习高中课堂实录高中语文:《药》课堂实录

高中语文:《药》课堂实录

日期:11-01 22:07:07|八百米考试网| http://www.babaimi.com |高中课堂实录

高中语文:《药》课堂实录,本站还有更多关于高中课堂实录,课堂实录的文章。
正文:

  
  教学目的
  一、领会《药》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二、通过课文了解情节与人物性格的关系。
  三、通过课文学习分析情节结构(特别是双线结构)和归纳主题的方法。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一、了解本文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
  二、理清本文的情节结构。
  一上课,我就宣布:“今天我们学习鲁迅的《药》,这篇文章由同学们自己学习。我只作为普通的一员参与大家的讨论。”
  学生感到新奇。
  我说:“这篇文章,我要说几句话,
  第一,他写于1919年4月25日,发表于同年5月《新青年》,后来又收在《呐喊》文集中。
  第二,它是以秋瑾的被杀为背景的。秋瑾死于1907年。大家先自己通读一遍课文。遇到不懂的字词,大家共同解决。”
  4页那个‘窸窸窣窣’现在不用了吧?怎么鲁迅净用冷僻字!”我答:“已经不属于常用字。”又有人问:5页‘古□亭口’中那个大方框干嘛不直接写出来?”我故意说:“我也不知道,可以留下来作为问题,待会儿大家一起讨论。”
  接着,我提出了几个要求:“第一,你认为鲁迅写这篇文章,主要目的是揭示什么?第二,你觉得,这篇小说中,哪些细节、哪些特点、哪些用词、哪些笔法、哪些安排,终归是哪些细小的方面,特别有意思,特别耐人寻味?”
  关于题旨的讨论
  我首先发言:
  “大家通过阅读这篇小说,觉得这是一幕悲剧,还是喜剧?”本来我想问:“鲁迅的主要的目的是想揭示什么?”但是,我觉得,那样问,似乎太直奔主题,学生也不容易理解和把握,所以,我就从悲剧、喜剧的角度去发问。
  学生答:“自然是悲剧。”
  “是谁的悲剧呢?”我追问。
  一同学说:“是华老栓这样的人的。”
  又一同学补充:“华老栓这样的群众太愚昧、麻木。”
  我接话说:“哦,是愚昧、麻木者的悲剧。”
  又一同学说:“我记得,应当是,揭出病苦,引起疗救者的注意。”
  我说:“你大概读过与鲁迅有关的书吧?”
  她点点头,又补充说:“初中学《孔乙已》的时候,老师这样讲过,鲁迅的大部分小说大体都能如此去理解。”
  我说:“你说的对,而且本篇就可如此解读。”
  又一个同学说:“我看,也是揭示夏瑜这样的革命者的悲剧。”
  我提示他:“具体说。”
  “夏瑜是为了解救华老栓这样的下层群众而死的,可是他们却把他的血给吃了。”www.babaimi.com
  我故意说:“这不正是‘得其所哉’吗?夏瑜革命,是为了华老栓这样的群众,而群众吃了他的血治病,他的血不恰好为人民而流吗?夏瑜应当高兴才对,怎么能是夏瑜的悲剧呢?”
  学生答:“不能那样理解,夏瑜流血并不是为了让华老栓去吃他的血,而是为了推翻一个旧制度,建设一个新国家,让华老栓们过上好日子。不是让他们去吃他的血。”
  我说:“你认为,华老栓知道夏瑜的血是为他们而流的吗?知道夏瑜们革命的这种意义吗?”
  学生说:“当然不知道。因为华老栓不知道,所以他才让儿子吃夏瑜的血。”
  我又问:“大胆想像一下,如果夏瑜地下有知、地下有灵,知道华老栓们把他的血吃了,高兴不高兴?”我仍然追问刚才的话头。
  学生说:“当然不高兴。”
  我又说:“吃了革命者的血后,病治好吗?”
  学生答:“没有。”
  我再问:“夏瑜建设新国家、建设民主社会的革命目的实现了吗?”
  学生:“也没有。”
  我追问:“原因是什么呢?”
  学生:“大概也因为群众不了解他们,没有让群众一同参与。”
  我说:“所以,请一个同学总结一下,这小说总体上写的哪两种人的悲剧。”
  一学生说:“首先是夏瑜这样的革命者、先驱者的悲剧。(我插话:“是先驱者的悲剧。”)同时又是华老栓们的悲剧。(我插话:“是麻木者的悲剧。”)是双重悲剧。(我插话:“非常好!”)夏瑜们没有启发群众参与,导致革命没有真正成功,是悲剧。华老栓等愚昧麻木的群众却却吃了革命者的血,不知道革命者的血为他们而流,又是悲剧。”
  我又接话总结:“他总结得非常精彩。我可以换句话说,‘先驱者’是醒着的人,‘麻木者’是睡着的人,所以,这是醒着和睡着的双重悲剧。此情此景,可以说是‘国家疾未治,群众病未医’。这就是鲁迅笔下当时中国的现实。”我把“醒者悲剧,睡者悲剧,国疾未治,众疾未医,双重悲剧”板书在黑板上。
  上面,实际是对作品主旨的讨论。
  讨论到如此地步,我已经基本满意。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物形象的性格。
  2、学生找出本文中“耐人寻味”的“地方”,并说说究竟如何“耐人寻味”。
  学生们首先报题目。我在黑板上一一记录,积累下来,大体有下面几个:
  1、题目“药”的涵义;2、动词的运用;3、颜色词的运用;4、几个道具的涵义;5、华老栓的不答语;6、环境描写;7、人名的意义。
  接下来的时间实际就划分成了一个个小单元。
  关于动词的运用的讨论
  先发动全班一同来找“耐人寻味”的动词,并且都能够说出“耐人寻味”来。
  第一部分中,有四个地方引起同学们的注意,并展开讨论:
  1、“华大妈在枕头底下掏了半天,掏出一包洋钱”,学生们都能认为,两个“掏”字,实际写华家钱少而珍贵,那些钱可都是他们的辛苦劳动所得,得来不易,所以藏得非常隐蔽。
  2、“老栓接了,抖抖地装入衣袋,又在外面按了按”,“按一按衣袋,硬硬的还在”。经过讨论,学生们都觉得,“抖抖地装”“按一按”,写华老栓万分在意钱、珍惜钱,精心装好、藏好,万千小心,怕丢了;一旦丢了,那么,人血馒头就买不来,小栓的病就没有治了。所以,华老栓珍惜钱,实际上,也是珍惜儿子的命,正如一位学生精练概括的,“此时钱就是儿子的命”。
  3、“老栓倒觉得爽快,仿佛一旦变了少年,得了神通,有给人生命的本领似的,跨步格外高远”。
  我特别提醒学生钻研,为什么华老栓竟如此兴奋。www.babaimi.com
  我开玩笑说,“这里华老栓好像吃了兴奋剂,”学生哄堂大笑,我说,“当然仅仅是比方,同学们想想,华老栓的‘兴奋剂’是什么?”
  学生们都抓住了“觉得爽快”“变了少年”“跨步格外高远确实把”等等语词。
  学生说:“因为药能够给他儿子的生命注入生机和活力,当然也就给华老栓的生命注入了活力。”
  有学生说:“华老栓目光中,看到了儿子康复的希望,看到了华小栓健康走下床,成为一个健壮的青年,而且娶了妻,生了子,华老栓爷爷。”
  学生们都会意地笑,觉得他说得非常有道理,我也给予表扬。
  我进一步启发诱导:“大家想没想过,鲁迅写华老栓如此高兴,为什么不放在取药回来的路上写,却放在取药之前的路上写?按道理,放在华老栓取了人血馒头回来的路上比较合适。大家设想一下,取药回来,华老栓小心翼翼的捧着人血馒头,边走边想,浮想联翩,越走越高兴。”
  我一提出问题,一下有点冷场。学生们都在思索。
  我先提醒学生翻书找到华老栓回来时候,鲁迅是描写华老栓的段落。
  学生很快找到了:
  原文是这样写的:
  “这给谁治病的呀?”老栓也似乎听得人问他,但他并不答应。他的精神,现在只在一个包上,仿佛抱着一个十世单传的婴儿,别的事情,都已置之度外了。他现在要将这包里的新的生命,移植到他的家里,收获许多幸福。太阳也出来了;在他的面前显出一条大道,直到他家中,后面也照见丁字街头破匾上“古□亭口”这四个黯淡的金字。”

[1] [2] [3]  下一页


如果觉得高中语文:《药》课堂实录不错,可以推荐给好友哦。
本文Tags: 课堂  高中语文   高中课堂实录课堂实录语文学习 - 高中语文学习 - 高中课堂实录
联系我们 | 热门专题 | 建筑工程 | 会计财务 | 职业资格 | 医学考试 | 外语学历 | 下载中心 | 范文中心 | 作文大全 | 中小学教育


Copyright www.babaimi.com
共享资料考试资料共享公务员考试试题会计从业资格考试试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