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八百米考试网外语学历考试考研考研政治考研政治真题2005年考研《政治理论》真题心解(点睛版)

2005年考研《政治理论》真题心解(点睛版)

日期:02-09 15:43:44|八百米考试网| http://www.babaimi.com |考研|人气:367

2005年考研《政治理论》真题心解(点睛版),本站还有更多关于考研时间,考研成绩查询,考研试题,历年考研试题及答案解析的文章。

  

  2005年政治理论试题心解——单项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每题1分)。

  1.广大农民在致富奔小康的过程中深切体会到:"要富口袋,先富脑袋",这一说法在哲学上的含义是

  A.精神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

  B.精神的力量可以变成物质的力量

  C.精神的力量可以代替物质的力量

  D.先有精神,后有物质

  1答案:B

  【思路剖析】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客观实在,意识或精神是对物质的能动反映,物质第一性,意识、精神第二性,即先有物质后有精神,二者不能相互代替;人们在实践中认识事物,客观外界反映到人的头脑中来即物质转变为精神;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即精神转变为物质。根据以上分析可以得知:B是唯一正确选项;A、D是唯心主义,明显错误;物质与意识有着本质的区别,不能相互替代,所以C项错误。

  【必背考点】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和意识以及二者的辩证关系。

  【应试对策】多注意引文、俗语、典故、名人名言与哲学原理相结合的思考训练。

  2."当一位杰出的老科学家说什么是可能的时候,他差不多总是对的;但当他说什么是不可能的时候,他差不多总是错的。"这一名言的哲学意蕴是

  A.在科学研究中,经验是不可靠的

  B.事物的可能性是因人而异的

  C.世界上一切事物只有可能性,没有不可能性

  D.每代人所获得的真理性认识,既有绝对性,又有相对性

  2答案:D

  【思路剖析】辩证唯物主义科学地阐明了真理是客观的,同时又是发展的。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具有绝对性和相对性,即每代人所获得的真理性认识都包含着不会被****的客观内容,都表明世界是可知的,因而是绝对的;同时,每代人对客观世界的正确认识又是有限的,在广度和深度都有待于扩展、深化、发展,因而是相对的。

  "当一位老科学家说什么是可能的时候,他差不多总是对的",是因为他承认认识,包括真理性认识是要发展的;而"当他说什么是不可能的时候,他差不多总是错的",是因为他否认了认识,包括真理性认识的发展。由此可知,D项所述符合题意。A项是错误的,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但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前提和基础,为此经验并非都是不可靠的;B项也是错误的,因为它否认了可能性的客观性,即可能性是事物本身固有的属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C项的错误是因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既有可能性,也有不可能性。

  【必背考点】可能性和现实性、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关系。

  【应试对策】即使是一个简单的选择题,它的选项所涉及的知识点也可能是跨章节的,具有综合性,本题便是如此。这就要求考生务必掌握各重要知识点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注意知识的综合性。

  3.未来学家尼葛洛庞蒂说:"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从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看,这句话对我们的启示是

  A.认识总是滞后于实践

  B.实践是认识的先导

  C.实践高于认识

  D.实践与认识是合一的

  3答案:C

  【思路剖析】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反作用于实践,是实践的先导。列宁曾经指出,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即能够把人们的思想变成客观现实,可见,C是唯一正确选项。科学的认识往往是具有超前的预见性的,是实践活动的先导,由此可知AB项是错误的。实践与认识有着本质的区别,二者"合一"的观点是错误的。

  【必背考点】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应试对策】实践和认识及其辩证关系,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原理,也是经常性考点,复习时应当引起高度重视。

  4.第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将"国家尊重和保障****"写入宪法。这标志着

  A.我国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完善

  B.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进步

  C.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发展

  D.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升华

  4答案:B

  【思路剖析】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有机体是一个由多种要素构成的系统,社会结构是指社会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的方式。社会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文化观念结构构成了社会的基本结构。社会经济结构是与一定生产力状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属于物质文明范畴;社会政治结构即政治上层建筑,是建立在经济结构之上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属于政治文明范畴;社会的观念结构即观念上层建筑是各种意识形态组成的有机系统,属于精神文明的范畴。人类社会是经济、政治和观念形态的有机统一体,人类文明也是由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有机构成的统一体。

  宪法修正是法律制度的完善,属于社会政治结构的变化,是政治文明的进步;生产关系的完善是社会经济结构的完善,属于物质文明的发展。由此可见,B是正确选项,D是精神文明的升华,不符题意。

  【必背考点】社会经济、政治、文化观念结构的含义;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涵义与相互关系。

  【应试对策】融会贯通地掌握各个知识点。

  5.在市场上,一台笔记本电脑的标价是 12000元,此时执行价值尺度职能的货币是

  A.实在的货币B.信用货币

  C.观念上的货币D.现金

  5答案:C

  【思路剖析】价值尺度是货币的基本职能之一。价值尺度是指货币能用自身的价值来衡量其他商品价值量大小的尺度。货币之所以能够充当价值尺度,是因为它自身是商品,并具有价值。货币履行价值尺度职能时,观念的货币就可以了,并不需要现实的货币。比如一台笔记本电脑的标价,是一种价格标签,表明商品价值的多少。由此分析,C项是正确答案。

  【必背考点】货币的职能的内容、货币的形式以及二者之间的对应关系。

  【应试对策】把握货币五个职能的确切含义。

  .
       
        www.babaimi.com

  6.某企业有一台高精度磨床,价值为 20000元,使用年限为 10年,目前已使用 2年。这时由于生产该种设备的劳动生产率提高,所需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减少,其价值降为 15000元。此时,这台高精度磨床的物质磨损是

  A. 1000元B. 2000元

  C. 3000元D. 4000元

  6答案:D

  【思路剖析】固定资本是指以机器、设备、工具等劳动资料的形式存在的生产资本。这部分资本在物质形式上全部参加生产过程,但在价值形态上,则按其物质形态的耗损程度,在多次的生产过程中将其价值转移到新商品中,并随商品出售而逐步收回。固定资本磨损,主要包括:物质磨损(有形磨损)和精神磨损(无形磨损)。物质磨损是指厂房、机器设备等固定资本由于使用或自然力的作用而引起的磨损。精神磨损是指机器、设备等固定资本由于科学技术进步、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而引起的贬值。固定资本折旧,是指固定资本在使用过程中因损耗而转移到商品中的那部分价值的补偿方式,用公式计算:年折旧费(固定资本的磨损数量)=固定资本原始价值/固定资本平均使用年限。据此计算,某企业一台高精度磨床2年的物质磨损:(20000元÷10年)×2年=4000元。可见,D是正确选项。

  【必背考点】有形磨损(物质磨损)和无形磨损(精神磨损)。

  【应试对策】区分固定资本磨损的两种情况:一是劳动生产率提高,生产同样机器设备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减少,从而使原有机器设备的价值相应降低;二是由于技术进步,出现了性能与效率更高的机器设备,从而使原有的固定资本贬值。

  7.社会主义社会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条件是

  A.旧的社会分工的存在,劳动还是谋生的手段

  B.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的水平

  C.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7答案:C

  【思路剖析】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制度,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决定的;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条件;我国现阶段生产力水平比较低,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条件;在社会主义社会,旧的社会分工仍然存在,劳动还是谋生的手段,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由此可见,C是唯一正确选项。市场经济是一种经济组织形式,它影响分配的结果,但不决定分配的制度,故D不正确。

  【必背考点】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制度的客观必然性。

  【应试对策】注意区分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前提条件"、"物质条件"及"客观必然性"。

  8.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指出:"一国之内,在四周白色政权的包围中,有一小块或若干小块红色政权的区域长期地存在,这是世界各国从来没有的事。这种奇事的发生,有其独特的原因。"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是

  A.中国是一个经济政治发展极端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大国

  B.国民革命的政治影响及良好的群众基础

  C.全国革命形势的继续发展

  D.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以及******组织的坚强有力和正确领导

  8答案:A

  【思路剖析】1928年10~11月,毛泽东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等文章中,系统论述了中国红色政权产生、发展的原因和条件:第一,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大国。这一基本国情是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第二,国民革命政治影响的存在,有着良好的群众组织基础,为红色政权的生存、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客观条件。第三,全国革命形势继续向前发展,是农村革命根据地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又一客观条件。第四,有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是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必要的主观条件。人民军队是红色政权的支柱和实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关键。第五,中国******的正确领导及其各级党组织的坚强有力,是中国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发展的前提和根本保证。其中,前三条是中国红色政权产生、发展的客观条件,后两条则是主观条件。

  【必背考点】中国红色政权发生、发展的原因和条件。

  【应试对策】中国红色政权发生、发展的客观和主观条件,由此联系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

  9.建国初期,中国******在土地改革中对富农的政策是

  A.征收富农多余的土地财产

  B.消灭富农经济

  C.保存富农经济

  D.限制富农经济

  9答案:C

  【思路剖析】对待富农政策是我党民主革命时期土地政策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党对待富农的政策有所不同。在土地革命时期,党对富农的政策是限制富农经济;新中国成立初期,在解放区开展的土改运动,党对富农的政策是保存富农经济,以利于农业生产和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到了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由于农村两极分化加剧,新富农的出现,农村这种自发的资本主义趋势将破坏国家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并严重损害工农联盟,因此将农民私有制改造成为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也就成为历史的必然,党对富农采取由限制富农剥削到逐渐消灭富农阶级的政策。国家对消灭富农阶级的具体办法,是吸引富农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农业合作化的实现,富农参加到农业生产合作社中来,富农作为一个阶级就消灭了。由此可见,C是正确选项。

  【必背考点】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不同阶段所实行的不同的土地政策。

  【应试对策】(1)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中心内容,也是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之一。

  (2)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不同阶段,党实行了不同的土地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革命积极性,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起了决定性作用。①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实行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的政策。到1931年,基本上形成了一条正确的土地革命路线,即"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②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为了团结全民族抗战,改土地革命政策为减租减息政策。③解放战争时期,由于主要矛盾的改变,又把减租减息改为土地改革政策。这一时期毛泽东提出了土地改革的一条总路线和两个基本原则。《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毛泽东提出了土地改革的总路线,即"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土地改革的两个基本原则:一是必须满足贫雇农的要求;二是必须团结中农,不损害中农的利益。④建国初期,实行保存富农经济的土改政策,以利于农业生产和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10."我们的******和******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这段话所反映的思想观点是

  A.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

  B.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C.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

  D.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10答案:A

  【思路剖析】1944年9月在追悼张思德而召集的中央直属机关会议上,毛泽东发表了《为人民服务》一文,他指出:"我们的******和******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这是群众路线的核心内容,也是中国******人的群众观点。一切为了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的根本宗旨,这是无产阶级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是党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群众路线的又一重要内容,是中国******最基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其中,A、B项属于群众路线,A项"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讲的是群众观点,包括一切为了群众,一切向群众负责、相信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和虚心向群众学习这样四个方面。B项"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主要讲的是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它是毛泽东在1943年6月《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中明确提出的。据此分析,A是正确选项。

  【必背考点】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内涵和内容。

  【应试对策】关于群众路线,一直是毛泽东思想概论中的重要思想。可以直接考查群众路线的核心内容,也可以考查无产阶级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是党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等等。

  .
       
        www.babaimi.com

  11.邓小平理论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是

  A.发展才是硬道理

  B.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C.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D.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11答案:D

  【思路剖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党的十四大报告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用新的思想、观点,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并从九个方面总结了这个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党的十五大,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正式称为邓小平理论。"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邓小平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不断提出和反复探索的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不搞清楚这个问题,就不能明确中国的发展方向和正确道路,就谈不上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

  【必背考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邓小平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

  【应试对策】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发展有一个过程。相关的知识点还有:邓小平理论的主题--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邓小平理论的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12.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坚持为人民服务的价值取向,关键是要

  A.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

  B.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C.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

  D.发扬顾全大局、诚信友爱、扶贫济困的精神

  12答案:C

  【思路剖析】这里考查的是这个问题: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要坚持为人民服务和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而思想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在****中央下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明确要求"从我国历史和现实的国情出发,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着力点。""为人民服务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核心,是社会主义道德区别和优越于其他社会形态道德的显著标志";"在社会主义社会,人民当家作主,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根本上的一致,使集体主义成为调节三者利益关系的重要原则";"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更要在全体人民中提倡为人民服务和集体主义精神……引导人们对社会负责、对人民负责,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关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坚持为人民服务的价值取向,关键是以集体主义为原则,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可见,C是正确选项。

  【必背考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坚持的核心、原则、内容和着力点。

  【应试对策】注意:复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紧密结合党中央近期的重大政策。在道德建设领域,还要注意与大学生思想教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结合。

  13.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国家之间的竞争更多的将是科技力量的竞争,归根到底是

  A.经济实力的竞争

  B.人才的竞争

  C.军事实力的竞争

  D.政治实力的竞争

  13答案:B

  【思路剖析】******在2003年12月全国首次人才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国家之间的竞争更多的将是科技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他强调全党必须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把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作为党和国家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抓紧抓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正式颁布。据此分析,B是正确选项。

  【必背考点】2003年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的基本精神。

  【应试对策】2003年12月19日至20日,国务院在北京召开人才工作会议,******在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明确提出把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作为党和国家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抓紧抓好。这就是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也是考试的重点。

  14. 2003年 12月 31日出台的《****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提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做好农民增收工作的方针是

  A."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农业增效"

  B."以工促农、以城带乡"

  C."多予、少取、放活"

  D."统筹、协调、扶持"

  14答案:C

  【思路剖析】2003年12月31日出台的《****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简称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做好农民增收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各级党委和政府要认真贯彻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高速农业结构,扩大农民就业,加快科技进步,深化农村改革,增加农业投入,强化对农业支持保护,力争实现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尽快扭转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

  【必背考点】《****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

  【应试对策】2003年中央反复强调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性,年底又下发了中央"一号文件"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文件同时提出了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思路,更是重大政策的重中之重。

  15.以色列议会于 2004年 10月 26日通过了沙龙总理提出的计划。根据计划,以色列将在 2005年底前撤出加沙地带所有的犹太人定居点和约旦河西岸四个定居点。这一计划称为

  A.双边行动计划

  B.单边行动计划

  C."路线图"计划

  D.中东和平计划

  15答案:B

  【思路剖析】2004年10月26日,以色列议会表决,以简单多数通过了沙龙总理提出的"单边行动计划",规定以色列将在2005年底前撤出加沙地带所有的犹太人定居点和约旦河西岸四个定居点。据此可知,B项是正确选项。

  【必背考点】以色列解决中东问题的"单边行动计划"。

  【应试对策】中东问题由来已久,和平之路步履维艰,是世界热点地区问题之一。2004年以色列提出了解决中东问题的"单边行动计划",更是引起国际社会的一致好评。

  .
       
        www.babaimi.com

  2005年政治理论试题心解——不定项选择题

  二、不定项选择题(每题至少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少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每题2分)。

  16.据媒体报道,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社会学家利用互联网技术做了一次实验,证明只要通过"电子邮件的 6次信息接力",一个人就可以同世界上任何一个陌生人联系上。这表明

  A.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B.事物之间的联系都是人为的

  C.世界的普遍联系是通过"中介"实现的

  D.信息是世界普遍联系的基础

  16答案:AC

  【思路剖析】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是不同事物之间及同一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每一事物既借助"中介"而与其他事物发生着联系,又成为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的"中介",整个世界是由无数相互联系的事物构成的有机整体。据此分析,AC是正确选项。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是客观的。B项否认事物联系的客观性,因而是错误的。信息是人们对客观外界的反映,属于主观的范畴,不是世界普遍联系的基础,所以D错误。

  【必背考点】联系的概念及其意义。

  【应试对策】普遍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重要内容,也是经常性考点。不仅正确把握理论,而且能够灵活运用,才能取得良好的考试成绩。

  17.党的十六大指出,要不断深化对******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这"三大规律"

  A.是有层次的

  B.都是人的活动的规律

  C.是人们在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中创造的规律

  D.存在着个别、特殊和一般的关系

  17答案:ABD

  【思路剖析】规律范畴揭示的是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客观的联系。规律是事物内部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规律按内容划分,可分为自然规律、社会规律和思维规律。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都是物质世界固有的客观规律,但它们表现形式不尽相同,自然规律在自然界各种不自觉的、盲目的力量相互作用中表现出来,社会规律通过人的自觉活动表现出来。思维规律则是人的主观思维形式对物质世界的客观规律的反映。规律按层次或发生作用的范围大小区分,可分为一般规律即普遍规律、特殊规律、个别规律。一般规律指事物或现象普遍具有的共同规律,特殊规律是与一般相区别的特殊事物的发展运动的规律,个别规律是指单个的、特殊的事物的运动规律,题干所指的"三大规律"是有层次的,依次存在着个别、特殊和一般的关系,这"三大规律"都是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一样,人们不能创造、改造和消灭规律,但可以认识规律,利用规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服务。可见,A、B、D是正确选项。有的考生多选了C项,主要是忽视了社会规律的客观性,规律是客观的,任何规律都不能创造。

  【必背考点】规律及其特征、社会规律和人的自觉活动的关系。

  【应试对策】自然规律、社会规律都是客观的,这是规律的共性;自然规律以盲目的自发的形式发生作用,社会规律离不开人的活动,存在并实现于人的活动中,这是社会规律区别于自然规律的特殊性。

  18.资本主义地租中的绝对地租

  A.是农产品价值超过社会生产价格以上的超额利润

  B.形成的条件是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于社会平均的资本有机构成

  C.形成的原因是对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

  D.来源于农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18答案:ABD

  【思路剖析】资本主义地租分为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两种基本形态。绝对地租是指租种任何土地都必须缴纳的地租,它是农产品价值超过社会生产价格的余额即超额利润形成的,绝对地租形成的条件是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于社会平均的资本有机构成,其原因是对土地私有权的垄断,绝对地租作为剩余价值的具体形式其来源同样是农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级差地租是由于租种不同等级的土地而交纳的地租。级差地租由于形成条件的不同分为两种形态:级差地租Ⅰ和级差地租Ⅱ。本题A、B、D三项所述属于资本主义绝对地租的内容,其中,A讲的是绝对地租的价值构成,B讲的是绝对地租形成的条件,D讲的是绝对地租的来源。C讲的是资本主义级差地租形成的原因。

  【必背考点】资本主义级差地租、绝对地租。

  【应试对策】资本主义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是考试的重点和难点,要对其各自的含义、构成、形成条件、形成原因等作很好的把握,注意区分其不同的内容。

  19.在我国现存的所有制结构中,私营经济

  A.不受公有制经济的影响和制约

  B.以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和雇佣劳动为基础

  C.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发展状况决定其存在的

  D.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19答案:BCD

  【思路剖析】本题要求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私营经济作全面理解,其中C项讲的是私营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原因之一,B项讲的是私营经济的性质,D项讲的是私营经济的地位和作用。

  私营经济是以个人占有生产资料和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经济。它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构成内容,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现阶段,大力发展包括私营经济在内的非公有制经济从根本上讲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发展状况决定的。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第一,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第二,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第三,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不能把这两者对立起来。可见,A项说法错误。

  【必背考点】私营经济的定义、性质,地位和作用。

  【应试对策】除了了解私营经济的定义、性质,地位和作用以外,还要把握我国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两个"毫不动摇"和一个"统一于"。

  20.规范市场秩序所要建立健全的社会信用制度要以

  A.道德为支撑

  B.行政为主导

  C.产权为基础

  D.法律为保障

  20答案:ACD

  【思路剖析】加强信用建设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规范市场秩序的一项重要内容。信用既属于道德范畴,又属于经济范畴,良好的社会信用是建立规范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重要保证。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强调指出:"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建设现代市场体系的必要条件,也是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治本之策。"社会信用体系是保证经济良好运行的社会机制。它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基础,以解决市场参与者的信息不对称为目的,使守信者受到鼓励,失信者付出代价,保证市场经济的公平、公正与效率。为此,要建立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据此可知,A、C、D三项是正确选项。

  【必背考点】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范市场秩序的基本内容。

  【应试对策】整顿、规范市场秩序,近两年都有考查题。2004年出的是辨析题,2005年出的是不定项选择题。考生复习中务必全面把握当前市场秩序存在的问题、整顿市场秩序的意义和途径。

  .
       
        www.babaimi.com

  21.近代中国社会的阶级结构是"两头小中间大","两头"是指

  A.无产阶级

  B.农民阶级

  C.地主大资产阶级

  D.城市小资产阶级

  21答案:AC

  【思路剖析】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中"人民大众"指的是革命动力,也就是革命的依靠力量,它包括了无产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无产阶级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最基本的动力,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阶级。中国社会的阶级结构是"两头小,中间大",即无产阶级、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占少数,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以及其他中间阶级占多数。无产阶级单凭自身的力量不可能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这就需要联合一切可能团结的革命阶级和阶层,"团结真正的朋友,以攻击真正的敌人"。毛泽东指出,中国社会的阶级结构是"两头小、中间大":无产阶级和地主、大资产阶级占少数,最广大的是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以及其他中间阶级。据此可知,正确选项是A、C。

  【必背考点】新民主主义时期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应试对策】新民主主义时期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的重要性在于:它是我党确立统一战线的基本依据,以及走怎样的革命道路的依据。

  22.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的建设面临的特殊困难是

  A.党的理论长时期准备不足

  B.中国社会封建思想的影响

  C.农民和小资产阶级出身的革命者大量入党,使党处于小资产阶级思想的包围之中

  D.共产国际在一段时期内存在的教条主义倾向对中国******的影响

  22答案:ABCD

  【思路剖析】1939年10月,毛泽东在《〈******人〉发刊词》一文中指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的建设面临的特殊困难是:①党的理论准备不足,党成立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时间还不长,党成立后又忙于实际斗争,理论的学习与研究落后于实践。②党员中的大多数来自农民和小资产阶级,使党处于小资产阶级思想的包围之中,特别是1927年党以农村作为主要战略阵地后,党的建设遇到了更为严重的困难。③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历史,使封建主义思想的影响相当严重,并会侵入到中国******内。④共产国际在较长一段时间内的教条主义倾向和对中国******的不适当干预,也给中国******的建设带来了特殊困难。由此可见,本题的四个选项都正确。

  【必背考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党的建设的特殊困难和有利条件。

  【应试对策】1939年10月,毛泽东在《〈******人〉发刊词》中把建设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称之为"伟大的工程"。这个提法很重要,在复习中考生还要结合相关材料,分析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党的建设的有利条件,从而对党的建设问题形成比较统一的认识。

  23. 1956年召开的****八大通过的政治报告指出,我国国内的主要矛盾是

  A.工人阶级同民族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B.人民对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

  C.发展重工业和发展农业、轻工业之间的矛盾

  D.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23答案:BD

  【思路剖析】1956年党的八大指出:我们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已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在我国已基本建立起来。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建设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党和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集中力量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党的八大对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阶级状况和社会状况的分析是符合当时实际的,由此可见,B、D是正确选项。A讲的是社会主义改造时期(1952年底至1956年)社会的主要矛盾,C是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中的最重要的问题。

  【必背考点】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应试对策】考生要注意有关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考点:①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②建国初期的主要矛盾。③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主要矛盾。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24.坚持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全部工作要

  A.体现时代性

  B.把握规律性

  C.富于创造性

  D.注重协调性

  24答案:ABC

  【思路剖析】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可见,A、B、C是正确选项。

  【必背考点】什么是与时俱进。

  【应试对策】什么是与时俱进,考纲有明确表述。这里提醒考生注意:大凡考纲有明确表述的考点,复习中务必牢固记忆,因为这些考点都可直接命制选择题。

  25.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新的产业格局,其主要内容有

  A.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

  B.以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

  C.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D.服务业全面发展

  25答案:ABD

  【思路剖析】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我国加快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大力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目标是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可见,A、B、D是正确选项。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坚持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而不是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故此,C项不合题干要求。

  【必背考点】"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应试对策】考纲涉及中国工业化道路的考点,一是"适合国情的中国工业化道路";二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考生复习时务必把握它们各自的历史背景、重大意义和基本要求,等等。

  .
       
        www.babaimi.com

  26.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实行依法治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A.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B.依法治国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保证

  C.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D.依法治国是维护社会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26答案:ABCD

  【思路剖析】本题的正确答案与选项出自党的十五大报告:"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社会主义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标志。""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保证"是命题本身含义的引申,因为民主和法治本身就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根本要求。

  【必背考点】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

  【应试对策】社会主义民主、法治以及依法治国战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也是最近几年的考试重点。

  27.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指出,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必须坚持

  A.科学执政B.民主执政

  C.依法执政D.有效执政

  27答案:ABC

  【思路剖析】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全会指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总体目标是:通过全党共同努力,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党,成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执政党,成为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高效、清正廉洁的执政党,归根到底成为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永远保持先进性、经得住各种风浪考验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由此可见,正确选项是A、B、C。

  【必背考点】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总体目标。

  【应试对策】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2004年党和国家政策的重大举措,对于执政能力建设的目标、内容等要准确把握。

  28.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的主要内容包括

  A.全面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不断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

  B.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健全工作机制,维护社会稳定

  C.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

  D.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

  28答案:ABCD

  【思路剖析】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决定提出要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具体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全面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不断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健全工作机制,维护社会稳定;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本题的四个备选项,从不同方面说明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的主要任务。

  【必背考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

  【应试对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科学发展观"一样,是以******为总书记的新的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贡献。考生复习时,务必将它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的相关考点结合起来理解和把握。

  29.从 2003年 8月至 2004年 6月,朝核问题第一、二、三轮六方会谈均在北京举行,中国在解决朝核问题上发挥的作用主要有

  A.提出了和平解决朝核问题的总体目标、方向和途径,并得到广泛认同

  B.推动形成了六方会谈框架,现已成为一个持续的过程

  C.发挥了作为东道主的斡旋和调停作用,得到各方面的肯定

  D.促成了朝韩双方《关于朝鲜半岛无核化共同宣言》的签订

  29答案:ABC

  【思路剖析】从2003年8月至2004年6月,朝核问题第一、二、三轮六方会谈均在北京举行。中国在解决朝核问题上发挥的主要作用有:发挥了作为东道主的斡旋和调停作用,得到各方的肯定;提出了和平解决朝核问题的目标、方向和途径,得到广泛认同;推动形成了六方会谈框架,现已成为一个持续过程。据此可知,A、B、C是正确选项。

  【必背考点】朝核问题。

  【应试对策】朝鲜半岛问题是世界热点地区问题之一,问题的逐步解决显示了中国和平外交政策的重要意义,成为连续多年的考题。考生可以从这些角度来把握当年国际重大时事。

  30.坚持以人为本,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体地说,就是

  A.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

  B.要尊重和保障****,包括公民的政治、经济、文化权利

  C.要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

  D.要创造人们平等发展、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

  30答案:ABCD

  【思路剖析】科学发展观就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2月21日,******在中央党校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专题研究班结业形式上的讲话中指出:"坚持以人为本,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体地说,就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就是要尊重和保障****,包括公民的政治、经济、文化权利;就是要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就是要创造人们平等发展、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故A、B、C、D都是正确选项。

  【必背考点】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的科学含义

  【应试对策】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极为丰富,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等各个领域,既有生产力和经济基础问题,也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问题;既管当前,也管长远;既是重要的理论问题,也是重大的实践问题。

  .
       
        www.babaimi.com

  2005年政治理论试题心解——辨析题(31题)

  三、辨析题(要求对所给命题或观点进行辨别、分析,观点正确,言之成理。每题6分)

  31.元代许衡一年夏天外出,天热口渴难耐,刚好道旁有棵梨树,众人争相摘梨解渴,惟独许衡不为所动。有人问他为何不摘?他回答说:"不是自己的梨,岂能乱摘!"那人劝解道:"这梨是没有主人的。"许衡答道:"梨无主人,难道我心中也无主吗?"

  请透过"这道旁的梨该不该摘?"这一问题,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价值观的有关原理对上述材料加以辨析。

  31参考答案:

  (1)"该不该摘"是一个价值观问题。价值是客体的属性对主体需要的满足,即客体对主体的意义,既有客观性,又有主体性。(2分)

  (2)同一客体对不同主体的价值是有区别的,因此,同一主体对客体价值的追求也是有层次的,主体(人)对事物的价值要做正确的评价和选择。(2分)

  (3)价值问题说到底是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该不该摘"反映了人的价值取向和精神境界。(2分)

  【思路剖析】本题是一道材料式的辨析题,题目要求考生透过"道旁的梨该不该摘"这一问题,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价值观的有关原理加以辨析,具有相当的难度。

  回答本题,首先应指出"该不该"是一个价值判断,紧接着说明价值的涵义及其特性。其次,要紧扣材料中的第一个问题,阐述价值中客体属性与主体追求两者关系的复杂性,即客体属性是多方面的;主体的需求也是有层次的,既有物质层面的需求,也有精神层面的需求。如"道旁的梨"既可解饥渴有食用价值,也可供欣赏有审美价值,但由于不同主体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不同,故出现了不同主体对事物价值的选择上的差异,即材料中的有的人抓住梨的食用价值,认为"道旁的梨无主可摘",而许衡却认为"梨虽无主人,但我心中有主",这个"主"就是主张、主见,即许衡做人做事的价值取向。正是有这种坚定的价值取向,才促使他认为"不是自己的梨,岂能乱摘"。必须指明价值问题说到底是人与人的关系问题,材料中的三句对话反映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

  最后,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进行升华。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价值是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人既是价值主体又是价值客体的统一体,人的价值包括个人对他人、集体、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又包括他人、集体、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在不同社会不同的人们往往有着不同的价值观,同时又有相同、相近的价值观。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强调人的社会价值,同时也不忽视人的自我价值。

  【必背考点】马克思主义哲学价值观及其含义。

  【应试对策】考生答题中的最大难点,是不能很好地将价值观浓缩为"该不该"的问题,不善于将实践的问题还原或者抽象为理论问题进行分析思考,所以在复习中,应当有意识地进行训练。

  2005年政治理论试题心解——辨析题(32题)

  32.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流动资本,它的价值同原料、燃料和辅助材料等劳动对象的价值一样都是一次性地转移到新产品中去。

  32参考答案:

  (1)流动资本是以原料、燃料、辅助材料等劳动对象以及劳动力形式存在的生产资本。从价值周转方式看它们都是一次全部投入生产过程,并随着产品的出售,一次全部收回。(2分)

  (2)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那一部分资本和以原料、燃料、辅助材料等形式存在的资本在价值回收方式上存在不同。以原料、燃料、辅助材料等形式存在的那部分资本,在物质形态上只在一次生产过程中发挥作用,随着使用价值的完全消耗,其价值也随之全部地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它的价值不是转移到新产品中去,而是由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新价值来补偿。(4分)

  【思路剖析】流动资本是指购买原料、燃料和辅助材料等劳动对象和购买劳动力的生产资本。购买原料、燃料和辅助材料等物质要素的资本,一次投入到生产过程当中,其价值也一次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并随着产品的出售一次收回;而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流动资本,它的价值并不转移到新产品中去,而是由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再生产的新价值来补偿的。

  【必背考点】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含义。

  【应试对策】有的考生抓不住本题的辨析实质,即要辨析作为流动资本的两个部分--劳动力资本与劳动对象资本的同和异。劳动力资本和劳动对象资本都是流动资本,其价值周转方式相同;不同点在两者的价值回收方式的不同:一个是通过价值创造来回收,另一个是通过价值转移来回收。

  2005年政治理论试题心解——辨析题(33题)

  33.按照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到 2020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将由 1000美元达到 3000美元。这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关键时期,它既是一个"黄金发展期"又是"矛盾凸现期"。稳定与发展似乎成了两难选择。有人认为,为了确保稳定,就要限制发展。

  请结合材料,辨析这一观点。

  33参考答案:

  (1)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互相促进、互相统一、不可分割。发展是目的,改革是动力,稳定是前提,发展是改革和稳定的基础。(2分)

  (2)要用科学发展观统筹各方面的重大关系,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2分)

  (3)在改革发展中产生的新问题与新矛盾,最终要靠深化改革和继续发展来解决,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离开了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不能实现。(2分)

  【思路剖析】我党对于当前的发展形势有一个基本的判断:整个现代化进程中一个非常关键的阶段,也是经济社会结构将发生深刻变化的重要阶段。即21世纪的头20年,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关键时期,既是"黄金发展期"又是"矛盾凸现期"。******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专题研究班结业式上的讲话中指出:"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在这个重要阶段,一定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处理好城乡发展、地区发展的关系,处理好不同利益群体的关系,处理好经济增长同资源、环境的关系,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处理好物质文明建设同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还要处理好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的关系。科学发展观为我们解决前进道路上面临的矛盾和问题,顺利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整个现代化事业,提供了正确的指导思想和根本指针。"由此可见,本题的实质是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的关系。回答此题,①说明关键时期的发展与稳定关系处理的重要性。②说明我们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正确处理发展与稳定关系的基本思路。③说明稳定与发展的关系,并评价命题的正误。

  【必背考点】发展、稳定的关系,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

  【应试对策】考生如果不能把握辨析的实质,要全面分析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的关系,进而用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行分析,只是简单叙述稳定与发展两者的关系,就达不到"辨析"的目的。

  .
       
        www.babaimi.com

  2005年政治理论试题心解——分析题(34题)

  四、分析题(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并回答问题。第34、35、36题每题9分,第37题10分)。

  34.在数月前由国家有关部门举办的一次大型科普展中,有一个别具匠心的设计:三扇门上各有一个问题:"污染环境的是谁?""饱受环境恶化之苦的是谁?""保护环境的是谁?"拉开门,里面各是一面镜子,照出的是参观者自己。

  请回答:

  (1)这一精巧的设计反映了人类实践活动中的什么基本关系?

  (2)如何理解"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

  (3)用辩证法关于度的观点说明:"地球能够满足人类的需要,但不能满足人类的贪婪。"

  34参考答案:

  (1)这一精巧的设计反映的是人类实践活动中人与自然界的关系。这三个问题之间具有内在的联系,都直指人类自身。(2分)

  (2)自然界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人类能够认识和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达到自己的目的,但人类不能不顾自然规律,为所欲为。否则,最后受伤害的还是人类自身。(3分)

  (3)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限度。度的辩证原理要求人们在实践活动中应当掌握"适度"原则。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但自然资源是有限的,人类可以而且应当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但不能无节制地过度索取。只有这样,才能保持人和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4分)

  【思路剖析】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永恒话题,也是人类实践活动中的基本关系。人不同于动物,不是纯粹的适应自然,而是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能动地改造、影响自然,这种改造、影响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保护自然发展和生态平衡,又有可能造成生态失衡并带来不利于人类自身生存和发展的环境问题。环境问题说到底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解决环境问题就是要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如何解决环境问题,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必须掌握和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度"的观点、适度原则,有节制的利用和改造自然。本题围绕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设置了三个相互关联的问题。

  (1)紧扣材料,由"环境"、"自己"可见材料反映的实际上是人类实践活动中必须处理的人类社会与自然的相互关系问题。

  (2)抓住自然界和人类的相互作用来分析,即一方面是人类改造自然、利用自然;另一方面是自然界也影响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自然界有其固有的客观规律,我们必须全面理解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遵循自然规律去改造自然,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去达到自己的目的,否则,人类难逃遭遇自然界报复的命运。

  (3)用辩证法关于度的观点说明"地球能满足人类的需要,但不能满足人类的贪婪"。这里,首先要回答度的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然后将适度的思想原则运用于人类对有限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得到的结论便是:人类对自然资源可充分利用,但不可过度索取。最后运用适度的思想方法得出结论,即我们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保持人类与自然界的和谐,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

  【必背考点】人与自然的关系、度的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应试对策】要从题干中思考人类与自然界(人类活动与自然规律)的相互关系,并逐步展开,不然就显得空泛、乏力;要善于运用"度"的要求和方法来说明问题并得出结论,这实际上是平时学习中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把握程度的有效检验。

  2005年政治理论试题心解——分析题(35题)

  35.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努力改善创业和就业环境。下表的数据反映了我国 20世纪 80~90年代以来,经济增长和就业增长的演变状况。

  单位:%



  *就业弹性系数指就业速度与经济增长速度的比值,即经济增长每变化1个百分点,多对应的就业数量变化的百分值。

  请回答:

  (1)结合上述材料,分析说明为什么20世纪 9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在保持较高增长速度的同时,却没有带来较高的就业增长速度。

  (2)当前为了扩大就业,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你认为应该从哪些方面采取措施?

  35参考答案:

  (1)从表中数据来看,20世纪80~9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增长在保持较高速度的情况下,却没有拉动就业的同步增长。这主要是由于:体制转型深化,企业下岗失业人员增加;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资本和技术密集程度提高,结构性失业问题突出;我国人口基数大,经济增长创造的就业机会被人口增长部分抵消,劳动力的总供给大于总需求,新增劳动力对就业形成很大的压力。(4分)

  (2)就业是民生之本,促进就业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当前解决好就业问题的措施主要有:确立经济增长和就业增长并重的长期战略和政策,通过促进经济增长来扩大就业,又通过扩大就业来促进经济增长;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培育新的就业增长点,发展第三产业,充分发挥中、小企业吸纳就业的作用,鼓励人们自谋职业和灵活就业;继续全面落实再就业扶持政策,实施就业援助制度,增加就业和再就业资金投入,强化就业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逐步建立城乡统筹;规范运行的劳动力市场,完善社会化的就业服务体系。(5分)

  【思路剖析】本题围绕扩大就业,设置了两个问题。第一问要求分析"20世纪80~9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在保持较高增长速度的同时,却没有拉动就业的同步增长"的原因。第二问更增加了场景感,要求考生从一个研究者的角度来提出"解决好就业问题的措施"。

  回答的思路和要点是:首先回答我国经济增长在保持高速度的情况下,没有带动就业同步增长的原因。其原因肯定是多方面的,既有经济体制转型、产业结构升级导致的体制性与结构性裁员方面的原因,也有我国人口基数大、劳动力总量供过于求方面的原因,等等。

  其次是回答解决就业问题的重要性,要从多个角度回答。最后回答扩大就业应采取的措施。回答这一点的基本技巧是把与扩大就业有关的点都回答出来,点越多一般越好。如继续推动经济增长,创造就业机会;发展第三产业,拓展就业领域;加强培训和指导,完善就业服务体系等。

  【必背考点】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相关内容,扩大就业的相关政策。

  【应试对策】第一、本问题教材没有系统阐述,考生的感性认识多一些,这样所答的内容较为琐碎、零乱,需要考生自己来分析、概括。第二、就业是民生之本,努力扩大就业,关系到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不仅具有重大的经济意义,而且具有深远的政治意义。就业矛盾突出是我国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当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之一,积极扩大就业是我国宏观调控的一个长期目标和任务之一。理论联系实际,不回避重大的社会问题(包括民生焦点),这是近年来政治理论命题的一个基本理念。

  .
       
        www.babaimi.com

  2005年政治理论试题心解——分析题(36题)

  36.关于中国革命的性质与动力,在中国******早期历史上,曾经出现以下两种观点。一种认为,每个阶级的革命,都要建立在每个阶级的力量上面;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如果没有资产阶级的有力参加,便会失去革命的阶级意义和社会基础。另一种认为,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只有在坚决进行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中,才能得到彻底的胜利。

  请回答:

  (1)上述两种观点分别存在什么错误倾向?

  (2)毛泽东在 1948年明确指出:"决定革命性质的力量是主要的敌人和主要的革命者。"请依据这一观点分析建国前中国******所领导的人民革命的性质。

  36参考答案:

  (1)第一种观点视资产阶级为中国民主革命的主体和阶级基础,夸大资产阶级的力量和作用,忽视无产阶级,特别是农民阶级的革命主力军地位,在指导革命实践过程中容易放弃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犯右倾机会主义的错误。

  第二种观点混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无视民族资产阶级有参加民主革命的可能性,在指导革命实践过程中容易排斥和打击民族资产阶级,犯"左"倾教条主义和关门主义的错误。(5分)

  (2)因为革命的主要敌人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所以中国革命的性质不会是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只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革命。由于主要的革命者是以工农联盟为主体的工人阶级同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等其他劳动人民的联盟,其中无产阶级是革命的领导者,这就决定了中国革命又不同于一般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而是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即新民主主义革命。(4分)

  【思路剖析】本题第一问围绕中国革命的性质与动力,材料中给出了中国******早期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两种错误观点,即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机会主义和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关门主义。对照材料可以看出,前者视资产阶级为中国民主革命的阶级基础,过分夸大资产阶级的力量和作用,容易放弃无产阶级的领导权;后者视中国民主革命为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排斥和打击民族资产阶级。

  第二问要求运用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性质的一个观点来分析建国前****领导的人民革命的性质。毛泽东指出,"决定革命性质的力量是主要的敌人和主要的革命者"。革命的性质是由社会性质与主要矛盾所规定的革命任务所决定的。具体到中国的民主革命来说,"主要的敌人"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这决定了中国"革命性质"不是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而是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主要的革命者"是以工农联盟为主体的劳动人民联盟,其中无产阶级是革命的领导者,由于主要革命者(即领导者)不同,决定了以五四运动为界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有新旧之分,五四后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由于已经不再由资产阶级领导,而是由无产阶级(通过其政党******)领导,因而它就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而是无产阶级领导下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即是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必背考点】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革命对象、动力、领导者、性质、任务、前途等问题。

  【应试对策】对新民主主义的革命对象、动力、领导者、性质、领导者、前途等问题进行一次梳理,就对诸如此类问题的回答有了科学的基础。在复习毛泽东思想概论这门政治理论课时,考生要关注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不同阶段提出的一些重要观点,不仅要了解这些观点提出的历史背景、基本内容和重大意义,而且要学会运用这些思想观点来理解、分析和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一些重大的实际问题。

  2005年政治理论试题心解——分析题(选做题Ⅰ)

  37.本题为选做题,请在Ⅰ、Ⅱ两道试题中选取其中一道作答,若两题都回答,只按第Ⅰ道试题的成绩记入总分。


  选做题Ⅰ:

  材料 1

  2004年11月下旬,由于反对派质疑总统选举第二轮投票结果,乌克兰爆发了一场空前的政治危机。……莫斯科最难以容忍西方打着民主的旗号插手独联体国家的选举。……格鲁吉亚已经是前车之鉴,如果“玫瑰革命”在乌克兰再度得手,多米诺骨牌效应很可能会冲击其他独联体国家。如此一来,俄罗斯苦苦经营的独联体战略空间将不复存在。……乌克兰大选危机发生后,欧盟采取了与俄罗斯的支持态度完全相反的立场,立即以十分坚定强硬的态度对大选结果表示反对。……同欧盟以往处理热点问题时常常表现出的犹豫不决,议而难决的情景不同,欧盟在处理乌克兰危机时却态度坚决,行动迅速,……欧盟自今年 5月扩大至 25国后,乌克兰成为欧盟的直接邻国。

  摘自《人民日报》 2004年 12月 10日

  材料 2

  北约是在 1949年为对抗苏联而成立的。冷战结束后,北约无视俄罗斯的强烈反对,于 1999年接纳波兰、捷克和匈牙利 3国加入该组织。今年 3月 29日,美国国务卿鲍威尔从保加利亚、罗马尼亚、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 7国领导人手中接过入约批准书,布什还会见了他们,这标志着北约由 19国

  37本题为选做题,考生应在Ⅰ、Ⅱ两道试题中选取其中一道作答,若两题都回答,只按第Ⅰ道试题的成绩记入总分。

  选做题Ⅰ

  参考答案:

  (1)乌克兰东部与俄罗斯接壤,北接白俄罗斯,西与波兰、斯洛伐克毗邻,西南与匈牙利、罗马尼亚等相接,南隔黑海与保加利亚、土耳其等相望。它在地理上处于欧洲和俄罗斯的连接点,军事战略上则处在北约和俄罗斯之间。它是俄西部的战略屏障,又是独联体内具有较大影响的国家,俄罗斯失去了乌克兰,就称不上是具有影响力的国家。从西方角度来看,阻止俄罗斯恢复帝国梦的最好办法,就是阻止乌克兰与俄罗斯联合,把乌拉入西方势力范围。对乌克兰的争夺,也许是西方和俄罗斯在原苏联地区最具决定性的争夺,由此可见乌克兰战略地位的重要性。(2分)

  (2)从俄罗斯与欧盟之间的战略利益冲突而言,“乌克兰成为欧盟的直接邻国”,如果乌克兰的政治危机一旦引发社会动乱,就会波及欧盟,因此“欧盟在处理乌克兰危机时态度坚决,行动迅速”。透过“乌克兰事件”,还可看出欧盟的战略目标,即控制该地区可能出现的危险,并使其在经济、政治上得到改造,从而将其纳入可控范围。欧盟希望拉乌克兰加入欧盟和北约,这既可以推进于欧洲经济政治一体化进程,又可以遏止俄罗斯可能出现的扩张,减小对欧洲的威胁。而对于俄罗斯来说,“最难以容忍西方打着民主的旗号插手独联体国家的选举”,保住独联体的重要成员乌克兰,就是捍卫自己的国家利益,维护自己的欧亚大国地位。(4分)

  (3)从俄罗斯与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的战略利益冲突而言,乌克兰是俄罗斯传统利益范围,它们之间有数百年的历史渊源和血肉相连的人文因素,乌克兰是俄罗斯的重要贸易伙伴和原料通道,它还是阻止北约东扩的屏障。俄罗斯不能容忍北约的东扩不止,第四次扩大以来,北约东扩直接触及了俄罗斯的政治安全利益,俄罗斯的战略利益空间已大大缩减,特别是北约的疆域首次与俄罗斯接壤,使俄失去了传统的安全屏障。而对于美国而言,乌克兰由于地缘战略的重要性,在苏联解体后成为美国在中东欧拉拢的目标。美国的主要意图是阻止乌克兰与俄罗斯联合,把乌拉入以美为首的西扩展到 26国,从波罗的海到黑海的纵向防线被打通,其东部边界向前推进了 1000多公里。

  摘自《当代世界》 2004年第 5期

  请结合地图和所给材料分析乌克兰的重要战略地位及俄欧、俄美之间的战略利益冲突。方势力范围,以弱化俄罗斯,阻止俄重新恢复帝国的梦想。(4分)

  【思路剖析】本题是关于当前世界热点地区问题的试题,命题者设置了三个小问题:

  第一个小问题要求考生能根据地图和材料概要叙述乌克兰的四周的地理位置特点,概述乌克兰的重要战略地位。后面两个小问题要求考生结合乌克兰在欧洲地缘政治中的重要战略地位,分析该国“大选危机”折射出来的复杂的国际关系即俄欧、俄美之间的战略利益冲突。具体而言,这里有两个核心,一是分析欧盟东扩、扩展其经济战略生存空间与俄罗斯对抗欧盟、维护传统利益生存空间发生的冲突;二是分析以美国为首的北约不断东扩、削弱俄罗斯的“势力范围”与俄罗斯严密看管自己的“后院”、巩固传统安全屏障导致的冲突。

  这个题目的设计有可以提出质疑的地方。首先,“北约东扩”是当年“形势与政策”中的内容,还没有进入“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的大纲范围。用它来考试,有超纲的嫌疑;其次,所给出的答案比较随意,不够规范,与考纲的内容衔接不够紧密,规范性明显不足。所以,笔者认为本题的命制不成功。

  【必背考点】冷战后大国关系的深入调整;西欧、美国的对外政策及其演变;俄罗斯的外交政策。

  【应试对策】2004年5月,“欧盟”第五次东扩,中东欧和波罗的海沿岸10国正式加入欧盟,欧盟扩大到25国;2004年3月,“北约”第五次东扩,其成员国扩展到25国。这些事件都发生在欧洲地区,从根本上改变了欧洲的安全格局,对俄欧关系、俄美关系、欧美关系以及欧洲内部关系的演变都将产生深刻影响。而2004年11月乌克兰爆发的“大选”危机,则使俄美、俄欧之间的战略利益冲突更加凸显。这就是命题组考虑乌克兰的原因所在。《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这门学科内容的时效性很强,考生在复习中要与《形势与政策》密切结合,务必高度关注国际经济政治的最新动态。

  .
       
        www.babaimi.com

  2005年政治理论试题心解——分析题(选做题Ⅱ)

  选做题Ⅱ:

  材料 1

  世界石油经济战略态势(截至 2003年底)


  资料源于新华社2004年10月14日报道

  材料 2

  我国石油的总资源量约为 940亿吨,可开采资源量约是 160亿吨。 50多年来,仅找到 60亿吨可采储量,这就是说至少还有 100亿吨左右的储量亟待我们进一步勘探发现。……有资料显示,我国的石油日消费量已达约 548万桶,仅次于美国。……我国石油储备的情况是:长输管储存量为 2~5天,铁路运输储量为 7~15天,水路运输储量为15~25天,石油系统内部原油的综合储量为21.6天。以上均为生产性储备,没有战略储备。(国际能源机构要求其成员国建立可供 90天需求的石油储备,发达国家一般有120~ 200天的战略储备。)

  下表是我国石油长期供需平衡状况。

  单位:亿吨

  根据《石油与国家安全》和《中国国家战略问题报告》整理

  (1)结合材料1,简要分析世界石油经济战略态势的特点。

  (2)结合材料1、2,分析我国可持续发展的能源战略面临的问题和解决的途径。

  选做题Ⅱ

  参考答案:

  (1)①石油作为一种战略资源,其分布呈现不均衡特点,储存量(生产量)最多的地区分别是中东、拉美和非洲地区,这些地区都属发展中地区;中东地区是全球石油资源的最大供应地。从消费情况看,北美、西欧和亚太是石油资源的主要进口区和消费区,而这些地区主要为发达国家或地区。②全球经济相互依存,相互依赖,全球经济问题尤其是对于石油这样的重要资源,必须通过世界各国的共同努力才能解决。(4分)

  (2)①我国的石油资源还有待于进一步合理科学勘探开发;消费增长速度快,对外依赖程度将日益增强,而我国战略储备严重欠缺,能源安全体系不完善;同时,国际竞争激烈,在国际市场上我们还显得弱小。②面对严峻的国际国内问题,主要对策是:调整国内产业结构,合理开发利用,提高使用效率,重视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完善战略储备体系。应对国际油价风险,同时,坚持“走出去”的方针,开展多元化能源外交,有效利用国际能源市场,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提高国际竞争力。(6分)

  【思路剖析】本题的第一问是分析世界能源的总体战略态势的特点,它涉及材料1,从图表可知,世界石油经济的战略态势分为“石油资源分布”、“石油生产量”、“石油消费量”和“石油贸易量”这几个项目。通过认真分析,可以发现,世界政治与经济部分的新增考点“人口、粮食、能源、水资源、生态环境等一些全球性问题仍然十分突出”,其中的“全球经济相互依存,相互依赖,全球经济问题必须通过世界各国共同努力才可解决”正好是解决这个问题的答案。

  本题的第二问是分析我国能源的现状及其战略对策。关于我国能源战略面临的问题,没有现成答案,办法就是结合材料给出的信息,搜索自己学习的内容,从邓小平理论和世界政治与经济中寻找理论依据。关于如何解决我国能源问题的战略对策,宏观而言,总的思路是“开源”与“节流”并举、“引进来”与“走出去”结合。围绕这一总思路的具体解决途径,可以回答这个问题。

  这个题目也存在问题。第一问所设定的提问是:战略态势;而给出的“标准”答案却是供给与需求的结构关系。所谓“战略”,是对待客观事物的主观应对;所谓供求关系,是一种客观事物的状态。提问主观方面的问题而用客观内容去回答,混淆了主观与客观的区别,属于答非所问,逻辑方面存在明显的瑕疵。

  第二问的问题是规范性不够,与考纲的内容衔接松散,给出的“答案”比较随意。

  【必背考点】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意义;“人口、粮食、能源、水资源、生态环境等一些全球性问题仍然十分突出”。

  【应试对策】考生对第一问“世界石油经济战略态势的特点”容易表面化,要从这些现象背后,思考分析,这与世界政治与经济这个学科有哪些联系,逐步引发出一些条理性的知识点。对第二问大部分考生都有得说,但关键是要注重完整性。

  .
       
        www.babaimi.com
如果觉得2005年考研《政治理论》真题心解(点睛版)不错,可以推荐给好友哦。
本文Tags:考研 - 考研政治 - 考研政治真题,,考研试题,考研真题,考研科目,考研题型
联系我们 | 热门专题 | 建筑工程 | 会计财务 | 职业资格 | 医学考试 | 外语学历 | 下载中心 | 范文中心 | 作文大全 |


Copyright www.babaimi.com
共享资料考试资料共享公务员考试试题会计从业资格考试试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